4月11日,全国31省区市新增97例境外输入病例,这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单日境外输入最高的一天,随着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增大,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再次强调了各地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的准备。

 

而越来越长的抗疫时间也让脆弱的中国电影行业持续看不到任何希望。

 

事实上,脆弱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电影行业。在北美影院停滞仅仅20天过后,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就开始面临着随时要来的破产危机了。虽然破产和倒闭是两个概念,AMC大概率只会关闭北美市场几家以往表现不佳的影院,然后进行债务重组或者重新找金主接盘,但毫无疑问这也极大地打击了业界对于电影行业的信心。

 

尽管如此,即便拥有着数千亿美元年产值的好莱坞,在大多数非行业媒体眼中,也并不是最受关注的那一批。根据海外媒体统计,相比好莱坞五大影片纷纷全球撤档,欧洲五大联赛以及东京奥运会的延期与停滞所带来的行业损失更受读者关心。

 


而从本周开始,中文社交媒体上也逐渐有业内人士开始发声#拯救中国电影院# 、#救救中国电影#的行业倡议,印发了更多的互联网讨论。但是在发声倡议之外,我们仍然需要明确电影行业的需求与目标,如何“不浪费子弹”地更好提出诉求,也是电影人们在呐喊时需要注意的。

 


停止呼吁不切实际的资金救助

 

作为重资产公司,影院的设备成本极高,还要承担着巨额的租金压力。没有背后资本资助的影院,往往也就成为了此次疫情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因此,不少呼吁“救救影院”的文章中,提出了想要国家出资免除影院租金、减免影院一年的税收以及资金扶持等方案建议。然而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与影院一样,剧院、KTV、网吧等室内娱乐场所也都被列为了高风险单位,在短期内是不允许开业的。这些场所同样也会面临承担巨额房租的问题,而电影行业相比其他娱乐行业的年产值以及税收贡献却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空喊“全免房租”的口号,显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反而会让部分外人认为影院是仗着疫情原因拖欠房租的“无赖”。



而根据国家电影局本月初的的新政,电影局已经与财政部、发改委以及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了财税优惠政策,在短期内已经减去了电影票房中占比3.3%的营业税以及占比5%的电影专项基金。而更多的财政补贴,在国家尚未对其他行业进行减税、以及财政优惠的条件下,显然是不会对电影产业额外照顾。与其空想这些福利优惠,还不如期待电影局把2019年的专资早日下发显然更为实际。而即便这一部分钱都能按时到位,对于绝大多数影城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退一步讲,如果国家真的先给电影行业出台一个“好几十亿的财政补助计划”,毫无疑问又会遭受大多数普通群众的谩骂,也会进一步加深电影行业与普通观众之间的矛盾。

 


不要再说“影视行业”了

 

正如在餐饮行业中,既有只提供堂食的米其林大牌,也有主打外卖的快餐一样,餐饮行业也有着较大的细分,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波及程度也完全不同。

 

影视行业更是如此。

 

针对此次疫情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把“影视行业”拆分为“影行业”和“视行业”,也就是要用电影行业与剧集行业来进行精细化研究。

 

因为新冠疫情,剧集行业的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迟迟不能复工,对正在拍摄或即将进行拍摄的剧集,造成了至少3个月左右的停滞期。但是剧集市场其实一直较为繁荣,在1-4月,还是不断有新的电视剧、网剧与观众见面,也诞生了诸如《安家》《鬓边不是海棠红》《龙岭迷窟 》等话题热剧。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如果完备地调整好规划安排,未来1-2年内剧集也会有序地播出和上线,也能避免出现较长真空期的情况。

 

但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因为播放介质的不同,在所能造成的影响上则完全不同。无论是上游的出品、制片,中游的宣传、发行还是下游的影院、院线,都无一例外因为院线电影无法正常公映导致了全产业链的停滞,这种影响甚至远大于堂食餐饮与外卖餐饮的对比。

 

对于行业内来说,大多数人都能较为清晰的分辨院线电影、网络电影以及电视剧、网剧,但是对于不少普通观众以及实行“一刀切懒政”的政策制定者而言,则可能通通被称为影视行业,只不过影院不能经营,也还是可以在网上看嘛,对一个行业又会造成多么伤筋动骨的伤害呢?

 

正因为“业外人士”不能很好的区分影视行业与电影行业之间的分别,才需要更多的“业内人士”在呼吁摆脱行业困境的时候,明确指出来自己想要政策帮扶的是影视行业中的哪个领域,而不是统称一个“影视行业”让外界摸不着头脑或者产生理解偏差。经过这样明确到具体领域的呼吁,才能也让业外群体对于整个“大影视行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具体行业细分,也更有助于外界对于电影行业产生同理心并愿意出手相助。

 

此刻呼吁电影分级浪费时间
 

在不少呼吁#救救电影#的社交媒体评论里,不乏一大批业内人士以及影迷群体喊出了“只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才能救中国电影”的论调。

 

先不论“只有电影分级制度才能救中国电影”这个观点本身是否成立,在当前环境下,如果贸然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也未必会对电影产业带来全新的活力。

 

为什么很多人迫切地希望目前中国推行电影分级呢?对比其它国家,韩国1998年完成由审查制度向分级制度的转型,从此开启逆袭之路。美国1960年代结束《海斯法典》,1968年完成转型,从而大大繁荣了独立电影的创作,同时也深化了电影的表现形式,拓展了题材和主题边界,似乎分级制度的确会给电影行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

 

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特殊环境下,即使分级制度予以实行,审查制度仍然是卡在分级制度前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如果分级制度确定的话,《苏州河》《鬼子来了》这样的片子,照样无法在中国内地公映。因为最高级别的分级,也不会允许把违背意识形态的东西拍出来。现行制度的根基,并不能通过一纸条文来改变,新的制度只会产生新的游戏规则,打破现有的不公平关系,创造新的不公平关系。

 


假设一下,如果电影分级制度和电影审查制度同时出现,对影视行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造成了创作分歧。由于电影在开拍前就需要进行剧本过审,因此在立项创作剧本时,就得事先定好电影的分级。这不同于其他市场最后成片才需要定级,也因此很多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都还没有确定究竟是R级还是PG-13。而对出品宣发方而言,则是更大的折磨,因为电影的分级,对于电影的发行规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级,甚至R级以上的分级电影的发行规模与宣传规模,注定无法与合家欢向的PG及PG-13相匹敌。同样,宣发规模也同样这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作为导演以及编剧,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会是创作更自由的R级分级,而对于制片人以及公司老板,肯定希望定级PG-13会带来更大的收益。而即使按照R级的剧本进行拍摄,如果导演没有最终剪辑权,最终的电影成品,也会完全按照出品方的利益进行定剪。

 

而送审定级时,则会遇到更大的困扰。过去在只存在电影审查制度的电影局,审查人员一般只会去甄别政治敏感和情色内容,这对于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打击。而如果再添加了分级制度,很多模棱两可的内容,就更会被审查人员冠以“略微暴力”、“略微情色”的帽子,给予送审的片方施压。R级和PG-13,往往不是内容说了算,而是审查人员说了算。分级,不如分一下片方和官方的关系谁硬或谁公关做得足。

 

诚然,分级制度的实施,可以丰富国产电影类型,进一步促进内地影市发展;可以引导观众分层,让观众根据分级去筛选影片,减少了不必要的观影尴尬、儿童不宜,熊孩子吵闹等问题,造就了更好的观影环境,增强观影沉浸感;可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创作自由,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选择,将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电影的商业与艺术质量,但这一切都只是理想情况。

 

中国电影的未来是得靠内容来救,但绝对不是靠喊几句“呼吁电影分级”制度就能够解决的。

 

救救中国电影,绝对不只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电影人的独立思考与责任担当,在这个极容易被煽动情绪的当下,也显得弥足珍贵。